你是否曾经一股热血写了一堆笔记,可是过了几个月就找不回,甚至忘记写过什么了?

我曾经写在笔记本,在书上夹着笔记,在文章上高亮。。。

但是很多笔记写了一次就再也没有看了,感觉写了好像没写,对自己没有任何帮助。

一般上归档已记录的笔记,都是归档在相关的主题目录下 / 文件夹里。而 “卡片盒笔记法” 的归档方式,不止是记录笔记,还可以把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个人知识体系,甚至是输出文章的材料。

为什么如此神奇?

这个 “卡片盒” 的由来,是来自一位德国社会学教授卢曼所设计的。(Niklas Luhmann)

他一生写了 2 个卡片盒,总计 90,000 张卡片。这些卡片支撑了他出版的50本书和500篇文章。这些高产令人乍舌。

他如何做到如此的高产量的?

卢曼的秘诀 - 卡片盒是他的交流伙伴

卢曼把这些成功归功于 “卡片盒”。他说卡片盒就好像他的交流伙伴,和过去的思想 “对话”。想象你和朋友聊天,当彼此观念不同,可是认真聆听和思考后,对方带来意想不到的细节/盲点,会促进你更多新的想法或者重新思考。

卢曼曾经说:

“Without those cards, just by contemplating, these ideas would have never occurred to me. Of course, my mind is needed to note down the ideas, but they cannot be attributed to it alone.”

(Luhmann, as cited in Schmidt, 2016, p.295)

意思是,如果没有这些卡片,只是沉思,这些新想法不会出现。当然,他的想法必须先记录下来,但是这不是卢曼他一个人的功劳。

首先,把想法写出来最重要,才有机会将这些想法呈现在眼前,去比较/整合/找相似之处。把想法碰撞一起,才会出现新火花(新想法)。

卡片盒的核心设计

为了让卡片“会说话”,卢曼设计了三个机制:-

  • 卡片编号 - 每个卡片都有自己的编号,以方便未来找回卡片。(类似个人身份证)
  • 内部链接 - 把相关的卡片相互引用 / 链接。(类似今天的电子笔记里的双向链接)
  • 关键词索引 - 在索引卡记录这卡的关键词与编号,提供额外的主题入口。(类似电子笔记的标签 TAG)

通过以上设计,卡片之间可以跨越主题连接,形成动态知识网络。 关于编号与索引的更多细节,我会在后续文章中单独展开。

卡片盒适合谁?

卡片盒的魅力是在于 —— 它不是把笔记关进去卡片盒里,而是保持开放性,让笔记可以随时和其他内容发生联系,并过程中容易有启发性和创意。

因此,它特别适合:

  • 需要长期写作的人
  • 建立个人知识体系的人
  • 喜欢跨越领域获得灵感的人

如果你还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管理笔记方法,不如试试卡片盒笔记法?或许它会成为你的思考与创作的长期伙伴。

你上一次翻出一年前的笔记,是为了什么?

本文作者:木子猫

如猫般好奇,如木般生长 🌲